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于10月22日至24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这是金砖国家大扩员后的首次峰会。根据东道主俄罗斯总统普京介绍,喀山金砖峰会有3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个国际组织代表团参会。
从会后发表的《喀山宣言》看,此次会晤为金砖经贸合作打开了新局面,也让金砖合作能够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
· “大金砖”倡导拓宽本币结算空间
如今,如何妥善应对外部冲击的溢出效应,特别是一些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和货币政策波动,提升应对风险能力,推动国际金融更加包容和公正,是全球南方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此次会晤中,各方在《喀山宣言》中强调亟需改革当前全球金融体系架构,各方认可在贸易壁垒最小化和非歧视性原则上,建立快捷、高效、透明、安全、包容的跨境支付工具,并欢迎金砖国家与其贸易伙伴之间使用本币结算。各方同意将讨论和研究在金砖国家内部建立独立的保管和证券交易结算系统等。
宣言还提及,金砖国家同意在各方自愿参与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建立“金砖国家证券存托结算基础设施”的可行性,以补充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俄罗斯总统普京针对多方关注的有关金砖国家内部金融支付的问题,在记者会上澄清,称金砖国家不会创造任何替代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国际结算系统方案。普京也提到,对金砖新成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同时金砖国家已经准备好在没有外部指令和强加手段的情况下,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 将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金融领域,为减少西方扩大制裁的风险,促进各国间贸易投资,近几年金砖国家在持续推动“去美元化”,包括提升本币结算比例和推动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
有学者认为,俄罗斯此前主导提出的“金砖桥”支付系统,能够有效防范西方国家的制裁风险,避免美国通过制裁将美元武器化,同时不涉及具体国家的货币,或更容易取得突破,但要真正实现落地还需要各方的政治共识和技术磨合。也有学者认为,“金砖桥”支付系统在金融监管、信息安全以及结算规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分析也指出,如果金砖国家国际支付系统能真正建立起来,更多国家将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进一步开发人民币的外汇产品。也有分析认为,中国可以利用金砖国家这一平台,从一些特定的领域开始,推动本币结算规模扩大,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深化货币合作有助于为金砖国家产业合作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也可提高其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的能力。
· 中国与金砖伙伴贸易合作持续深化
近年来,金砖国家间经贸关系日益紧密。贸易方面,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4国的进出口值由2009年的9602.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4.32万亿元,年均增长11.3%,较同期中国整体进出口增速高出3.8个百分点。
2024年1月,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参与金砖国家合作,金砖成员国数量由5个增加到10个,扩员后的“大金砖”,人口占全球近一半、贸易占全球的五分之一,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超过七国集团。扩员后的“大金砖”在全球GDP中的占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从31.6%提高到35.6%。金砖国家在世界原油出口中的占比更是从15%提高到36%。
2024年以来,中国也继续与金砖伙伴持续深化合作。中国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前三季度外贸数据显示,金砖国家占全球贸易的份额超出了1/5。今年金砖合作机制扩员后,前三季度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4.6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1%。并且在工业、农业等多领域实现贸易互补。而在制造业领域,前三季度,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模组、航空器零部件等中间品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不过金砖合作也面临不少挑战,在双边贸易领域,目前金砖成员的相互间贸易联系并不强,只有11组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仅占24%,除此之外,各国之间没有相关关税减免政策。2022年,金砖国家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中的比例仅为3.7%。最先提出金砖概念,被称为“金砖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奥尼尔就建议,各国应减少关税壁垒,促进彼此的贸易往来。